情緒經理人分享 – 手足之情

《培育孩子的手足之情》

By  情緒經理人 

輔導心理學家 吳綺敏

走進教室時,常常能聽到孩子們談論自己兄弟姐妹的故事。雖然有時會聽到他們讚美手足的情況,但更多的話題卻是對手足的不滿與嫌棄。這些討論往往與爭取父母的寵愛有關,甚至可能演變成讓父母感到困擾的偏心問題。

在弟妹出生之前,作為哥哥或姐姐的大孩子通常會享受父母的全部關愛,所有的注意力和資源都集中在他們身上。然而,當弟妹來到這個家庭後,父母的愛與關注需要被重新分配。如果這一變化處理不當,兄弟姊妹之間可能會出現敵對情緒,而非和諧的手足情誼。

實例分享

五歲的小女孩A對年僅三歲的弟弟感到厭煩,因為弟弟經常哭鬧不止。為了安撫弟弟的情緒,父母常常優先照顧他,並告訴小女孩要忍耐,因為弟弟需要更多關注。這使得小女孩認為弟弟「搶走」了她的父母。

十歲的同學B在餐桌上想吃最後一隻雞腿,但因為五歲的弟弟也想要,母親最終將雞腿給了弟弟。母親解釋說,因為弟弟年紀小,「大要讓細」,這讓B感到失去了優先權,只因為有了弟弟的存在。

十四歲的同學C因學業感到煩惱,而家中只有五歲的妹妹經常靜不下來。每當C請求父母幫忙讓妹妹安靜時,卻因妹妹年幼不懂事而被拒絕,父母認為作為中學生的C應該能夠自己忍耐。

這三個案例看似獨立,卻都反映出一個共同點:年幼的孩子雖然更加依賴他人的關注與幫助,但不能忽略年長孩子的需求與感受。當兩者都急需關注和支持時,家長的做法就顯得尤為關鍵。在上述例子中,父母們都選擇通過「講道理」的方式迫使年長孩子去體諒和遷就年幼的弟妹,而忽視了他們自身的情感需求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樣的處理方式可能會在兄弟姐妹間留下心結,導致關係愈發緊張。

為了避免留下一些心結,家長應該更加關注孩子們當下的感受和需求 (可參閱家長錦囊的反映情緒部份) ,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情緒被重視和接納。之後,再一起探討公平且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。如果發現年幼的孩子確實需要更多的關注,家長可以讚賞年長孩子的耐心與理解,讓他們明白,照顧弟妹也是獲得父母關愛的一種方式。這樣的過程可以促使他們發展成為照顧弟弟妹妹的好幫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