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學挑戰賽後感想》
By 情緒經理人
輔導心理學家 黃家盈
中學的遊戲概念挑戰賽完滿結束,回想一段在計分時段的專家對談,談到年輕人如何表達情緒
分享只有短短十分鐘,實在不足以道出所有我們想分享的觀點。
對談中分享到年輕人喜歡在社交體分享自己的事,多於直接與人分享,
從輔導的角度去看年輕人的行為,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。
在輔導室裡,年輕的來訪者知道這裡是安全和可以暢所欲言的地方
便會願意躺開心扉,與我們訴說心裡的苦樂擔憂與期望
我很深刻,不只一位中學生曾經告訴我,與朋友分享心事不容易
他們都知道,朋友也有很多辛酸,生怕自己再訴會,會加重對人的負擔
有的則是同輩未必全部能夠時時刻刻陪伴和支持,有時也不是全部明白
去找人傾訴也不一定在有需要的那個當下就有人可以傾訴
有時候憋了很久也不覺察
社交媒體的出現,變成很多人分享自己的出口很自然,也成為年輕人的其中一些情緒出口。
對談中在都有提到中學生也很喜歡用threads
筆者特意用一個新帳號,關注情緒相關的帖文
發覺有很多人願意在threads打長文分享自己的感受
而threads有一個特點,就是靠著演算法,讓互不相識的用戶看到共同感興趣的帖文
一個帖子,很容易就會帶到去「同道中人」的屏幕前
這也是在threads裡分享,容易找到觀點相似的人支持自己
正正就是互不相識,留言與否也是自願性質,得到的回應,就是純粹的支持與否定自己
少了很多人際關係的顧慮,也不需要考慮對方會否煩厭,好像來得比面對面的社交關係更簡單。
這樣也成就了年輕人更傾向用這個減少社交負擔的方法分享自己。
分享的確是一個不錯的出口,可以主導分享些甚麼;而我們未必察覺,在媒體裡接收的,就未必有這麼自主,甚至被無形中帶到更狹窄的主題裡。
社交媒體靠的是演算法推送相似的話題,之前都有不少的紀錄片說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增加了年輕用戶的焦慮,
試想像一個在threads表達感到鬱悶的人,演算法自然會推送更多關於鬱悶的主題
原本想抒發一下,然後在帖文送出的下一刻就將你帶到類似的話題,很自然會吸引你繼續看下去
結果越看可能越覺得鬱悶⋯
社交媒體更似兩面刃,可以為心靈提供即時的出口,假如我們不察覺正在接收的信息
或者為自己做一些改變情緒的活動,一不小心,反而更容易讓自己跌落情緒的旋渦。
所以,在對談中提到的自我關懷練習,和深呼吸練習,是一個幫助自己留意情緒的方法,也是減少自己被社交媒體帶到情緒旋渦的好方法。